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媒体+”广东港澳流动渔民渔捕渔获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座谈会在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举行。广东省流动渔民工作处、盒马鲜生、朴朴超市,及央广网广东站、南方农村报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与流渔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港澳流动渔民渔获从“深海”到“餐桌”的全链路升级展开深入交流正规炒股配资,推动优质海产通过新零售渠道“游”进千家万户。
“以船为家,耕海牧渔”:
流动渔民与他们的深海馈赠
港澳流动渔民是一支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特殊群体,世代在南海海域从事海洋捕捞。他们“以船为家”,长期在远海作业,渔获多以野生、深海鲜鱼为主,如红杉鱼、马鲛鱼、金线鱼等,肉质紧实、风味浓郁,深受老饕喜爱。
然而,受限于重生产,轻市场的传统生产经营习惯制约,港澳流动渔民海捕渔获粗放销售、短半径销售、无品牌销售,“流渔”优质海产多年来未能充分实现市场价值。此次座谈会旨在借助“媒体+”平台,联动新零售力量,为流动渔民渔获打通从“渔港”到“电商”的新通路。
对接新零售:
盒马、朴朴看好“流渔”品质与品牌
“用户对海产品的鲜活度、品质非常看重。”朴朴超市负责人张征放在研讨会上表示,“流动渔民的深海渔获天然具备‘鲜’的优势,非常适合我们以家庭用户为主的高频消费场景。”据介绍,朴朴将在产品上线、流量扶持方面积极推动合作,让“流渔”海产成为家庭餐桌的“抢手货”。
盒马鲜生负责人黄洁也指出,当前消费者对海产品的源头故事、文化内涵日益关注。“流动渔民群体蕴含的海洋文化、南海故事,是打造品牌差异化的宝贵资源。”她表示,希望可以联合各方,共同开发具有标识度的“流渔”商品,并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进行推广。
包装、直播、品牌三步走
助力渔获“鲜”达千家万户
“一个小小的包装,能决定一条鱼能否‘体面’地送达顾客手中。”南方农村报总经理张璐建议,要系统性提升“流渔”渔获的商品化能力,借鉴广州轻工已研发的轻薄保温包装方案,优化物流体验,同时推进规格化、标准化处理,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营销层面,央广网广东站负责人陈亚勇建议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方式,直观展现“流渔”海上捕捞场景和渔获特色,增强消费者信任与购买欲望。而广东省流渔办副主任曾志红则强调,要将流动渔民“爱国爱港爱渔”的红色情怀与高品质渔获的“金灿灿”的“含金量”结合起来,打造“红彤彤、金灿灿”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感染力与影响力。
质量筑基、文化赋能
推动“流渔”产业良性循环
南方农村报《大国渔业》负责人苏若晶认为,质量安全是“流渔”品牌的生命线。在“流渔”产品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的全链路建设中,南方农村报将搭建平台,链接资源,为“流渔”产品从捕捞、运输、加工等环节建立全程可溯源的质控体系,夯实品牌基础。
同时,盒马鲜生、朴朴超市等平台负责人均表示,愿与广东流动渔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共同挖掘“流渔”海产的文化价值与情感价值,打造有故事、有温度的区域公共品牌,让深海优质渔获真正“游”出湾区、“游”向全国。
本报观察
从“船上鲜”到“桌上鲜”,港澳流动渔民的渔获正借助“媒体+”与新零售的东风,迎来品牌化、数字化的关键一跃。在渠道、包装、传播、品牌多方合力下,这一承载着南海记忆与渔民智慧的深海味道,有望更快“游”进更多家庭的餐桌。
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朱洁珊正规炒股配资
融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